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维持机器人平衡手段有哪些?
维持机器人平衡手段有哪些?
关键词标签:  作者 上海亨沃 来源 上海亨沃 浏览 发布时间 2025-08-27 08:25
 
 
 
维持机器人平衡是一个涉及机械设计、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的复杂问题。根据机器人的结构(如轮式、双足、四足等)和运动状态(静态或动态),所采用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以下是维持机器人平衡的主要手段,从机械设计、传感器系统和控制算法三个层面来阐述:
 
 一、 机械设计层面(被动平衡)
 
这是最基础的层面,通过物理结构设计来提供天生的稳定性。
 
1.  低重心与宽支撑面:
       原理:这是最经典、最简单的平衡原理。通过降低机器人的重心和扩大其脚部或轮子的支撑面积,可以极大地增加其稳定性,使其不易倾倒。
       例子:恐龙机器人、大型履带式机器人、塔式监控机器人。这也是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的原因。
 
2.  配重与摆锤:
       原理:通过移动内部的质量块(配重)来实时调整机器人的重心位置,使其重心投影始终落在支撑面内。
       例子:一些早期的双足机器人实验平台会在上身安装一个可摆动的大型配重来抵抗倾斜。
 
3.  惯性轮(反应轮):
       原理: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当机器人身体开始向前倾倒时,高速旋转的惯性轮会突然加速反向旋转,产生一个反作用力矩,将机器人的身体“推”回直立状态。
       例子:常用于小型人形机器人或航天器的姿态控制。著名的Cubli立方体机器人就是利用三个惯性轮实现平衡甚至跳跃的。
 
 二、 传感器系统层面(感知反馈)
 
传感器是机器人的“小脑”和“前庭系统”,负责感知自身姿态和外界环境,为控制算法提供数据。
 
1.  惯性测量单元(IMU):
       这是平衡的核心传感器,通常包含:
           陀螺仪:测量角速度,知道身体倾斜和旋转的速度。
           加速度计:测量加速度,结合重力加速度,可以计算出身体相对于地面的倾斜角度。
       IMU的数据通过传感器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进行整合,得到精确、可靠的姿态信息。
 
2.  关节编码器:
       测量每个关节(如膝盖、髋部、脚踝)的转动角度和速度。控制器通过编码器知道每条腿的形态,从而计算支撑点的位置和整个机器的运动学状态。
 
3.  力/力矩传感器:
       安装在机器人的脚底或关节处,用于测量脚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力和压力中心(CoP)。
       压力中心(CoP) 是平衡的关键指标。控制算法的目标之一就是让CoP始终保持在支撑多边形(双脚构成的区域)内。
 
4.  视觉传感器(摄像头):
       提供外部环境信息,用于预见性平衡。例如,看到前方有障碍物或不平坦的地面,提前调整步态和姿态,而不是等到倾斜发生后才反应。
 
 三、 控制算法层面(大脑决策)
 
这是平衡的“大脑”,它处理传感器数据,并计算出需要施加给执行器(电机)的指令。
 
1.  基于模型的控制(如倒立摆模型):
       原理:将复杂的机器人简化为一个倒立摆模型。机器人的身体是摆杆,腿是支撑点。控制目标就是像用手稳住一根立着的木棍一样,通过不断移动支撑点(脚)来保持摆杆(身体)的直立。
       例子:这是双足和轮式平衡机器人最经典和常用的控制模型。零力矩点(ZMP) 预观控制就是基于倒立摆模型的著名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本田ASIMO等机器人上。
 
2.  PID控制:
       原理:一种非常基础且高效的反惯控制算法。它根据当前姿态(角度)与目标姿态(直立)的误差(P)、误差的积分(I) 和误差的微分(D) 来计算出控制量。
       例子:几乎所有自平衡两轮代步车(如Segway)都使用PID控制作为其核心平衡算法。它简单、响应快,但对于非常复杂的系统可能不够用。
 
3.  全身协调控制(WBC):
       原理:将机器人视为一个多关节的整体,通过优化算法,协调所有关节的运动和力,在完成主要任务(如行走、抬手)的同时,满足平衡约束(如ZMP保持在支撑区内)。
       例子:现代复杂人形机器人(如波士顿动力Atlas)采用的高级算法,能实现跑酷、后空翻等极度动态的动作。
 
4.  机器学习/强化学习:
       原理:不依赖于精确的物理模型,而是让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通过“试错”进行数百万次的学习,自己总结出在何种状态下应采取何种动作来保持平衡。
       例子:这是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例如,波士顿动力就部分使用了强化学习来训练其机器人的新技能,使其能适应未知的、复杂的环境。
 
 不同机器人的平衡手段举例
 
   双足人形机器人(如Atlas):
    IMU + 力传感器 + 编码器 -> 全身协调控制/强化学习 -> 精确控制全身关节电机,实现动态奔跑、跳跃。
   轮式平衡车(如Segway):
    IMU -> PID控制 -> 驱动轮子前进/后退,以移动底座的方式来接住身体。
   四足机器人(如Spot):
    IMU + 力传感器 -> 全身协调控制,通过调整四条腿的姿势和发力来适应崎岖地形,即使一条腿踩空也能迅速恢复平衡。
 
总结来说,维持机器人平衡是机械设计(提供被动稳定性)、传感器(感知状态)和智能控制算法(决策和执行)三者紧密结合的成果。越动态、越复杂的环境,对传感器和算法的要求就越高。
产品直通车

 
 © 2021 上海亨沃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备案/许可证号:沪ICP备19017057号-1
地址:上海市沪太路5355弄绿地北郊广场10号910室 电话:021-56519159